當前位置:久久小說 > 其他小說 > 詩相 > 第三十章《魚》
 你可能喜歡:    結婚四年未見面,軍官老公回來了      誘愛,軍官弟弟蓄謀已久      六胎後,傲嬌總裁每天都在爭風吃醋      入職川航,從拯救大國機長開始      四合院:開局進入陶瓷廠      寵妾滅妻?侯門主母她改嫁權臣      都什麼年代了,還在當傳統反派      綁定神豪系統後我成了豪門真千金      韓城大佬      救命!時書記被作精女碰瓷了      渣男再見!我揣崽二婚你舅舅了  

第三十章《魚》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魚,生活在水裡的冷血脊椎動物,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動物類膳食用品,魚除了成為美味佳肴外,有觀賞用途,如大戶人家水缸里的錦鯉,可以供人垂釣娛樂消磨光陰,還可以用來製作滋養軀體的營養品,如魚肝油。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不管是大型宴席還是三五好友聚餐,魚已經成為餐桌上的必選菜品,除夕團圓夜這天,家家戶戶皆有魚,謂之年年有魚亦有餘,三十多年前的農村餐桌很少有魚有肉,現在隨隨便便都是魚肉並上,在物質文明非常低下的古代,等級制度分明,山珍海味及魚肉類的菜品要根據等級食用,分到基層人民和百姓的時候幾乎就沒有魚和肉了,所以創造出一個形容剝削老百姓的成語,叫做「魚肉百姓」。鑑於年年有餘的風水學說,很多工廠的大堂位置或辦公室內,都配有養魚大水缸,或者在大型工廠的大門前,建個圓形水池用來養魚,細心觀察過寺廟的人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深山寺廟都配有池塘用來養魚,對於風水學而言,魚舉足輕重。

    近些年,由於物質水平的大幅提高,釣魚這種消磨時光的娛樂活動應運而生,小時候,釣魚是農活的一種,大一點的魚拿去鎮上賣掉換錢,小一點的魚拿回家煮熟以提高膳食營養。以前釣魚是要用農田裡抓來的蚯蚓作魚餌的,現在的魚餌都是工業化的成品,以前釣魚是改善營養水平,現在釣魚是享受生活。可想而知,古時候的釣魚活動多半是獲取生產資料,即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不會像現在的釣魚活動,甚至部分地區還舉行垂釣競賽,在莊子的書籍中,可以獲悉早在春秋時期,釣魚應該是早已存在的事,從唐詩《小兒垂釣》中可以看出,垂釣已經是孩子們都可以參與的活動,現在有很多孩子在長輩的影響下,也開始熱愛這項活動了,小學課本上有這首詩還挺應景當下垂釣的大趨勢。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小兒垂釣》這首七言絕句,描繪的是一個兒童在水塘邊釣魚拒絕路人問路的情景。前兩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從小孩的樣貌入手和周邊環境入手,先是說小孩子蓬頭散發不注意形象,或許孩子也並不需要在乎形象,側坐在莓苔,則是隨意坐在草地上,因此草映在身上。後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是本詩形神兼備之句,儘管小孩子垂釣的樣子很隨意,但是為了釣上魚,卻時刻保持安靜,以免驚散有可能上鉤的魚。詩中的場景是作者去找一位朋友時遇到的,於是上前問路,卻看到小孩連忙招手,瞬時明白了,小孩在聚精會神的等待魚上鉤,於是藝術畫面感湧入腦海,作此詩將孩子垂釣畫面惟妙惟肖的記錄下來,形神兼備刻畫了孩子垂釣的樂趣。該詩言辭流暢,寥寥數語便繪出一幅童趣盎然的畫面,通過垂釣過程最為引人注意的典型細節,傳神的再現兒童垂釣時天真的童趣,是一篇情景交融描寫兒童詩篇的佳作,因而能成為教給小學生欣賞的一首啟蒙詩。

    釣魚時,人們緩緩而行,交談輕聲細語,需要安靜,怕發出響亮聲音驚嚇到即將上鉤的魚兒,是垂釣者秉持的形象,因而垂釣是極度考驗人之耐心的一種活動,而在早些年物資不豐富的時代,釣魚只為提高膳食美味,而如今的垂釣活動,早已經興起為閒情逸緻的娛樂消遣。為了獲取豐富的魚類物資,垂釣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古人發揮聰明智慧織網捕魚,可想而知,在古代,捕魚是一項風裡來雨里去的活動,是有一定危險的。農業時代,稼穡之事很是看天分吃飯,而且農忙一般有固定的日期,在農忙之餘,為保障生活的持續穩定,部分人將會發展其他行當,正如很多現代人有主業的同時,還會兼職從事點副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水性較好的人們便會從事捕魚勞動。不管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捕魚勞動都是農業人口重要的生產活動,在北宋時期,捕魚無疑是底層百姓很重要的謀生手段,這時期的名臣范仲淹看到漁民搭小舟在風雨里捕魚,深感老百姓的不易,於是有感而發創作了一首頗有寓意的詩《江上漁者》,表達出他對底層百姓艱辛生活的同情。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此五言絕句是范仲淹主政蘇州時所作,他在治理水患視察河道時,目睹江面上有出沒的漁船,在風急浪高的江河中飄蕩充滿危險,深刻的理解漁民生活的艱辛,頗有感慨,於是賦詩記錄下來。這首詩大意簡單明了,就是江岸上的往來富裕人家,都很喜歡鱸魚的美味,你看那漁民乘著一葉扁舟,在大風大浪中出沒,也即漁民為了打撈富裕人家愛吃的鱸魚,冒著風險在風雨里捕魚。詩語言簡潔明了,沒有華麗的辭藻和難懂的詞語,更沒有無病呻吟式的抒發內心情感,以平常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人們司空見慣的場景,但是卻蘊含了作者理解百姓艱辛的思想感情。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朝的名臣,諡號文正,故有范文正公之稱,他不僅在文學上有濃厚的一筆,在政治和軍事上也有建樹,還是一位敢做敢為的革新派人物,他的詩詞不多卻多是佳作,猶如這首簡短的五言絕句《江上漁者》,它充分表達出范仲淹的高尚情操,作為士大夫,深刻理解民生疾苦,通過平常的簡練語言表達出他對底層百姓艱辛生活的同情。

    語言質樸、形象生動的這首五言絕句,和唐代詩人李紳《憫農》表達的思想情感有相似性,然而李紳在發跡後,忘記了他創作《憫農》的初心。李紳在低位時,對底層老百姓頗有同情心,故能寫出深刻同情農民的《憫農》詩兩首,然而在屁股決定腦袋的社會法則里,人一旦攀登高位容易背離初心,當李紳廁身朝廷高位張權後,生活逐漸豪奢起來,花天酒地並耗費巨大,讓同時代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朋友們對他嗤之以鼻,「李紳「式的現象在歷史上輪番上演,並不足為奇,但是范文正公是個難得的典範,終生秉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克勤克儉。歷史也有詭異的一面,李紳失勢後的結局並不是很好,前半生在官途上壓抑的不得志,得志手握大權後,性情大轉變,慢慢褪變為濫發淫威的無情無義之人,死後被定性為」酷吏「,遭到了清算,被褫奪爵位並禍及子孫,而如范仲淹一直是後世為人臣的典範,並且遺有家風惠及子孫八百餘年。

    與《江上漁者》有類似境界的,還有宋代詩人張俞創作的五言絕句《蠶婦》,詩中主人翁從「漁者「轉變成」蠶婦」,張俞的這首詩,不僅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還充分揭露了「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勞而不得」的社會現象。十多歲的時候,老家農村有那麼一年,原本農田種植棉花好好的,不知從哪裡聽來的消息,全村一窩蜂的興起了養蠶,原本摘棉花的農活,遂變成了摘蠶葉,把蠶養大吐絲結繭後,再收集起來送至遙遠的集市賣。依稀記得是一天的大清早,在爺爺的催促下,將裝滿袋的蠶繭掛在單車尾座上,跟著同村的人一起送去賣,收蠶繭的商家比較遠,大清早送過去,幾個月的勞動付出價值不到一千元,而且大中午回來時全身汗流浹背的,因能對《蠶婦》的前兩句「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有所理解。「遍身綾羅者,不是養蠶人」,這個現象在社會上普遍存在,正如范仲淹所見到的一樣,在大風大浪的江面上捕魚的人,都是捕魚賣給富裕人家的,自己辛辛苦苦冒著生命危險捕回來的鱸魚,卻無法享受它的美味,正如《蠶婦》裡的養蠶人辛苦養蠶織成的綾羅綢緞,卻不見穿在自己身上。小時候,在鄉下釣魚釣蝦,為了補貼家用忍痛割愛,又大又好的魚蝦拿去鎮上賣掉換取微博的收入,自己只能留用一些小魚細蝦。前些年,曾有一些新聞報道為農民工發聲,報道稱農民工在城裡日復一日的辛勤勞動,為城市的建設發展付出了突出貢獻,然而卻得不到「溫柔友善」的對待,在城裡容易遭受歧視性對待,呼籲社會給予農民工應有的尊重,尊重他們的勞動,然而社會運行原理和人性本質具有永恆性,農民工註定要和范仲淹眼裡的漁者、張俞筆下的蠶婦一樣,勞動有份,成果無份。

    西周初年時,古來稀的姜太公在水邊釣魚,最終吸引了周文王的眼球,後來幫助周武王姬發滅了商紂王,姜太公看似釣魚,實質是在釣周文王,依此典故衍生出諺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現在用來比喻心甘情願的上當。在中學階段,學過亞聖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還聽過莊子的名言「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道魚之樂」,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和道家思想代表的莊子,皆用「魚」代表自己的思想,可見在遙遠的周朝及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的文化人便在魚身上寄託了非凡的寓意。《莊子》多處對「魚」有記載,記載孔子與顏回的對話中有句「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這個典故被宋代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創始人黃庭堅引用至他的雜詩裡面,頗有意境且讀起來朗朗上口,頗為值得品味一番。

    《雜詩七首其一》

    (宋)黃庭堅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這首雜詩的大意是,天地就像一間身在其中的屋子,世間萬事好似我們烏黑的亮發被消磨的稀疏發白的過程,天底下真正得到福祿的人是幸運的少數,更多的人們是不知道自己終日裡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罷了,由此可知,作者是在感嘆世上難有人真正得到福祿,往往都是追求虛幻中的自己罷了。黃庭堅作此詩時,定是在貶謫後,這首詩充滿了道家思想,近代文學家林語堂評價中國古代士大夫時有過精闢的論點,大意是官運亨通時儒家思想,貶謫下野時道家思想,而他這首充滿道家思想哲理,必定不是在順境時所為。儘管這首詩的傳承度不廣,但是很多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會喜歡後兩句「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甚至把自己的筆名或者網絡平台的賬號名稱化用這兩句詩,取之得鹿夢魚。

    黃庭堅,北宋時期的江西九江人,自幼聰穎善學,二十多歲得中進士,年紀輕輕便拿到了官員執照,算是小小的年少得志,後世對他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文學成就,更多的是他高超的書法墨寶。他的詩詞流傳度雖不高,但卻是北宋時期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開宗立派都不在話下的他,對宋詩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只不過宋詩在文學地位上不怎麼起眼,讓人們忽略了他的宋詩地位,我們常常將唐詩與宋詞並稱,很少提及宋詩,那是因為宋詩的成就難望唐詩項背,而宋詞的輝煌發展又蓋過了宋詩,因此我們所能鑑賞的宋詩不多,因而對黃庭堅的詩了解不深。不過黃庭堅到有幾首詩值得一提,上面這首雜詩外,另有他寫的「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和「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等詩亦值得讀者賞析一番。

    用「魚」表達道家哲學思想的,還有黃庭堅的鄉賢陶淵明,陶淵明隱居在桃花源後,著有一組《歸園田居》的古體詩,通過其裡面的名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戀故淵」可知,陶淵明在表示他羨慕深水裡的魚可游來游去,黃庭堅在貶謫時被動接受「夢為魚」的思想,而陶淵明則是性情使然主動接受「池魚戀故淵」。有形的魚,多常見於餐桌,養魚塘和垂釣場,無形的魚蘊藏在高深的思想界,詩中有些魚就是生活中所見的魚,如范仲淹的「但愛鱸魚美」及張志和的「桃花流水鱖魚肥」,就單純的指河裡的魚,有些則是無形的魚,如黃庭堅的「夢為魚」,很顯然,就詩詞鑑賞而言,無形之魚當勝於有形之魚,故上面所列的三首魚詩,最值得背誦的是「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是提升文化素養的好詩篇。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xshuquge.net。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wap.xshuquge.net



第三十章《魚》  
相關:    修羅武神  修真門派掌門人  寒門崛起  百鍊飛升錄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添加書籤
搜"詩相"
360搜"詩相"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