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久久小說 > 都市小說 > 重生之熙寧大帝 > 《文明的命運》簡寫
 你可能喜歡:    紅樓之掌心玉      民國小商人      隨身位面傳送門      娛樂大亨傳說      快穿之我要開荒      文豪1978      都市:我能預知未來      從斗羅開始打卡      妻子的救贖      紅樓一夢之鳳鳴朝陽      紅樓之太上皇賈赦  

《文明的命運》簡寫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筆神閣 www.bishen8.cc,最快更新重生之熙寧大帝最新章節!

    文明,這裡指的是某一族群的社會發展狀態。一個族群,可以指一個民族,可以指一個國家,可以指一個區域,也可以指整個人類。與正統史學上,以國家建立為標準的文明概念是不同的,前者的概念是包括後者的。

    馬克思在研究西方歷史的基礎上把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後,許多學者生搬硬套地用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上。典型的例子,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處於同樣的歷史時期,是古典時代的兩大文明中心。但是它們卻分別處於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難道秦漢帝國比羅馬帝國的社會發展高出了整整一個時代?顯然不可能。也就是說這種按社會分配製度來劃分的社會階段不能真正反應出一個時代的社會發展狀況或者說代表著人類社會前進的腳步。現在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但是敢說中國比美國更先進嗎?這就是生搬硬套的結果。西方歷史和中國歷史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傳承的不同。當四大文明古國興起的時候,現代意義上的西方還是一片蠻荒之地。華夏文明是唯一傳承不斷的文明,而西方文明是新文明不斷地建立在古文明(指作古的已經滅亡的文明)之上的疊加文明。西方文明的起點是兩河文明和尼羅河文明這兩個遠古文明,後來被古典文明的羅馬-希臘文明所取代,接著伴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西方人才開始了他們的中世紀文明。而華夏文明的特點是改朝換代以及短暫的分裂與長期的統一。新中國的建立不是把民國作為一個朝代來對待的嗎?

    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命運呢?這就是文明興衰進程的問題。為什麼除了華夏文明其它的古老文明都難逃滅亡的命運呢?為什麼只有華夏文明能夠延續至今且長期領先於世界諸國呢?為什麼西歐能脫胎於落後的中世紀走向海洋並於19世紀逐漸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呢?為什麼一直遙遙領先的中國沒有走向海洋殖民道路並開創工業文明呢?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殖民帝國現在都衰弱了,他們的地位反而被作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美國和中國所取代呢?著名學者李約瑟在研究中國科技史之後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但是直到今天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也成了歷史研究的最大難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或「李約瑟之迷」。

    據我觀察,人類文明都有著五種不同的命運。第一種,一個文明處於某一時代內從初期到末期的延展式發展。現在所知道的歷史上每一個文明都有著這樣的一個發展階段。第二種,一個文明處於某一時代末期向更高形態的另一個時代初期的邁進式發展。很多文明就是在這樣的發展時期滅亡的。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就是在古典時代到來時被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所吞併。而這兩個帝國也是在中世紀到來時徹底滅亡的,取代他們的是法蘭克王國和阿拉伯帝國。能夠完成這種邁進式發展的有兩個典型。一個是中國,一個是西歐。在春秋戰國時中國由遠古文明向古典文明邁進,建立了秦漢帝國。在南北朝時中國由古典文明向中世紀文明邁進,建立了隋唐帝國。在南宋時期,中國由中世紀文明向火藥時代文明邁進,實現了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統。西歐則是在中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後,由火藥時代文明通過大航海殖民邁進了工業文明。第三種,一個文明處於某一時代末期由該時代內末期崩潰到末期重建的循環式發展。這個典型就是中國。進入火藥時代後,元帝國尋求積極的海外擴張,比如攻打日本和爪哇國。元帝國崩潰後,明帝國也有鄭和七下西洋,強迫海外諸國承認了大明的宗主權。明帝國崩潰後,清帝國也繼承了明帝國對海外諸國的宗主權。這種大航海,都停留在初期,沒有深入,這都是崩潰到重建的過程。第四種,一個文明處於某一時代被處在比它更高形態的某個時代的另一個文明所覆蓋的跨越式發展。這個類型的例子就比較多了。中國進入火藥時代以後,通過蒙古人西征和貿易,中國的四大發明外傳,已知世界的各文明被華夏文明所覆蓋。西歐進入工業時代後,通過海洋殖民,整個世界被西歐文明所覆蓋。日本通過大化改新被華夏文明覆蓋,通過明治維新被西歐文明所覆蓋。新中國建立後,通過社會主義改造,中國許多落後的少數民族被華夏文明覆蓋,許多還在部落時期的少數民族直接就跨越了好幾個時代。第五種,一個文明處於某一時代被自然災害或是其它文明消滅的停止式發展。比如,樓蘭古國就是被風沙埋沒,徹底消亡的。而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則是被西班牙人徹底摧毀的。

    不同文明之所以有著不同的命運,關鍵在於地理生產環境的不同。首先,我們要理解地理生產環境的定義。能夠保障人類生產生活的自然環境即為地理生產環境。也就是物質資料生產所需一切條件的提供者。包括人類生產經驗、生產能力、生產資料等。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礎就是人類必須要先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所需才能從事其它活動。我的理論,以此再深入一步。也就是人類自身和生活所需物質的根本來源都是自然。人類的生產力也是在求生存的實踐中,看自然條件成長起來的。馬克思原文對於生產力的定義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做生產力。現在,都知道這個定義是有局限性的,但僅限於字面意思的表達。沒有看到主體的確定,即:是人類改造著自然養活了自身還是自然改造了人類供養著人類。主體性是不可讓予的,否則意思就完全反了。顯然,這是後者。一,物質都有追求存在的本能,人類也是如此,存在才有意義。這種情況下,人類是必須努力去生產來滿足自身,任何懈怠都是對自身存在的質疑,消亡是沒有意義的。儘管社會上也有一批寄生蟲,但是他們也就把命運交給了母體。二,人類歷史的發展只是自然發展史的人類階段。人類不是自然界最初的物種,也不會是最後的物種。事物都遵循著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規律,都要經受物競天擇的考驗。也就是說,人類具有的能力和不斷發展的能力都是自然規律下必然的結果。自然有著進化和發展的意志。從這兩點出發,自然又是怎樣左右著人類文明的命運呢?

    因為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才得以興起。那麼,在自然這個大環境下是適合人類生存的。我們人類不是自然的全部,一開始只能活動在自然界某個小角落。這個小角落就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我們的衣食住行都來源於它。在自然允許人類存在的大環境下,左右著人類文明命運的就是能夠保障人類生產生活所需的地理生產環境的狀況,也就是這個小角落所需資源的狀況。人類的進步得益於地理生產環境的保護和促進。地理生產環境的層次、存否、銜接、大小、貧富、完缺都將決定它所庇護的人類的生活,也就決定了他們所創造的文明的命運。地理生產環境的層次指的是依據地理生產環境對人類歷史作一個新的時代劃分。分別是:森林遷徙時代、河流定居時代、大陸擴張時代、海洋貿易時代、太空補充時代。而地理生產環境的性質則分別是:森林性、河流性、大陸性、海洋性、太空性。

    人類能夠發展到今天,固然是要歷經各階段性質的地理生產環境。然而對於歷史上某個文明來說,正是由於缺乏文明進一步發展的地理生產環境才導致文明的夭折。有的族群所在之地沒有文明興起的地理生產環境,那麼它就無法開創文明。這就是地理生產環境存在與否的重要性。地理生產環境的銜接指的是相隔的兩個性質的地理生產環境是否是過渡的。文明的發展是無法自主地跳過一個時代而前進的。石器時代的人類是無法開創工業文明的。地理生產環境的大小指的就是面積。這決定一個文明的活動範圍。地理生產環境的貧富指的是文明所在區域是否富饒。同樣面積的土地,地肥的才能有更多的產出。地理生產環境的完缺指的是地理生產環境能否連成一片。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疆土是南半球一塊北半球一塊的。如果這樣,各自獨立建國的可能性是百分百的。解釋了地理生產環境的定義和屬性,現在我們看看它的狀態究竟能給文明帶來怎樣的影響。

    人類興起後,第一個時代是森林遷徙時代。這個時代是採集漁獵的時代。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捕魚是在小河道小湖水流不急的地方,不可能在大江大河大海里進行。熊掌與魚不可兼得的典故足可以說明這個時代捕魚的難度。人類如同野獸一般隨著季節的改變不斷遷徙。除了躲避炎熱和寒冷,更重要的是要採集漁獵,滿足溫飽。在四季分明,動植物生長繁盛的地方,人類才能得到充足的食物,保障族群的存在和延續。這個時代的地理生產環境就是動植物是否多樣化,生長是否繁盛。這個時代,強大的部族都出現在草原。草原一馬平川,減少了遷徙間的損耗,部族又容易融合,所以人口眾多。

    在中國,華夏文明的開創者炎帝和黃帝的部落都來自於甘肅陝西一帶的草原。崛起於腹地河南地帶小草原的嗤尤部落則是爭奪定居權的戰敗者。中亞草原崛起的強大部族則是前往印度西亞兩地爭奪定居權。中非大草原的強大部族則是前往尼羅河定居。既然強大部族都來源於草原,為什麼不稱為草原遷徙時代呢?無論是草原還是山地或是平原,在那個時代都被大片的原始森林覆蓋,人類的崛起和人口的增長才導致森林的銳減。當人類開始爭奪定居權時,人類社會開始步入河流定居時代。人類在採集漁獵的過程中逐漸了解到動植物的生長習性,開始建立定居點進行種植和蓄牧的農業生產,但仍不改變在定居點之間的遷徙。農業生產相比採集漁獵,收入要穩定得多。當農業生產發展起來,收入超過了採集漁獵時,人類徹底定居下來並開創了文明。要開墾一片荒地,依靠當時木頭石頭兩樣工具,是非常不容易的。肥沃易墾的大河流域就成了最佳的定居住。如果土地不好開墾,那麼就沒法發展農業。如果土地不肥沃,初期的農業收入趕不上採集漁獵,那麼人類也無法定居下來。肥沃易墾的大河流域就是這個時代的地理生產環境。在黃河流域,華夏文明興起。

    在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興起。在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興起。在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興起。尼羅河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形成一片河谷。泥羅河定期泛濫,河谷肥沃異常。這成就了一個金字塔的國度。河谷連成一片,地域悠長,所以古埃及成為了一個*的軍事帝國。這是華夏文明都不能比的。黃河支流眾多,雖然地域廣闊,但是肥沃之地無法連成一片,只能以最大的那一片為中心形成分封制帝國。而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由於河流較短,地域狹小,沒有足夠的實力抵禦被它文明的亞文明區的亡命式入侵。最後,這兩個地方的歷史完全成了外來者更換史。


    至於其它大河流域,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在印地安人手裡就沒有建立文明。原因在於來自北冰洋的寒流直入中央大平原,這決定了這片大河流域是半凍土,僵硬難於開墾。類似的還有俄羅斯境內的幾大河流。而美洲很晚才興起的兩大文明,河流太小,滋養的地域也實在是太狹小了,能興起文明已經不錯了。那亞馬孫河流域則是太富饒了,這個富饒指的是森林性地理生產環境。那裡動植物生長繁盛而且多樣化,不需要作頻繁的遷徙就能滿足溫飽。初期的農業收入實在是比不了採集漁獵的收入。類似的有印度的恆河流域,非洲的剛果河流域。附近的文明中心要開發這些地方除了步入大陸擴張時代,否則要毀林開荒,成本太高收入有限。歷史上,恆河流域就是在大陸擴張時代被摩揭陀國開發的,後來孔雀帝國就是以此為根基統一印度的。中國長江流域是有文明的,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就出現過,只是這兩地離華夏文明太近,影響很深,被華夏文明融合,打上了華夏文明的烙印。南方水網密布,它們的地理生產環境又狹小又破碎,到大陸擴張時代就被秦漢帝國吞併,徹底融入華夏。所以,才出現沒有文明興起的錯覺。

    人類在長期的農業作業時逐漸發現了土地的作用,或者說在為了開墾更多土地需要更好的工具。為此,人類發展了金屬冶煉業。開始是青銅,但是這太昂貴了。直到廉價鐵的出現,人類才有了斬斷大地的能力,人類由此步入大陸擴張時代。這個時代是把農業種植擴大到任何可能進行農業種植的土地上的時代。每一片土地都是帝國爭霸的導火索。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莫過於開渠打井修運河,在荒涼的地方建村落設郡縣。在鐵器時期,鐵農具不足於開發凍土,所以帝國的擴張呈東西方向。已知的文明區域也是東西方向的長條狀。

    秦漢帝國通過各種水利工程把原先破碎的地理生產環境連成一片,而華北平原又一馬平川,華夏文明以此為中心建立起龐大的*帝國。這個時候,印度仍然支離破碎,直到開發了恆河流域才建立起孔雀帝國。兩河流域太過狹小,河流又不定期泛濫,興修水利設施成本很大。所以,這裡無法崛起強大的帝國。兩河流域的衍生文明,也就是亞文明區域接收了兩河文明的成果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文明。波斯帝國地處伊朗高原,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雖然不富饒,但其地域廣大,水利設施修建後,它們也有了自己的文明中心。波斯帝國崛起後就以泰山壓頂之勢吞併了兩河文明和尼羅河文明。希臘人開發了環愛琴海地區建立起自己的文明,儘量如此,他們去兩河地區求學的人仍絡繹不絕。希臘人的地理生產環境非常富饒,沖積小平原,肥沃異常,山水澆灌,成本低。所以,希臘人建立起非常輝煌的文明。然而,希臘太小了,地形因素導致地理生產環境太破碎了,希臘只能是一堆的城邦。城邦之間的爭霸削弱了希臘的實力,希臘被馬其頓征服。馬其頓人早已經半希臘化,這種征服只是政權上的。當希臘人短暫地被整合在一起,他們表現了強大的征服力量。滅波斯,滅埃及,征印度,建立起龐大的帝國。歷史上,在西亞建立起許多大帝國,統治時間都很短,最後都是分裂開來。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個文明中心,無法制衡全國。希臘人的悲劇在於地理生產環境破碎不完整且太小,而埃及人則是連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都沒有。埃及被沙漠包圍,修渠打井擴大種植幾乎不可能,大規模的灌溉農業無法發展,只能維持初期的農業生產方式。埃及由此而衰弱,先後被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征服。古埃及文明早已經消亡,這裡只是帝國爭霸的戰場。羅馬人和迦太基也建立起自己的文明,他們都來自西亞。像希臘人一樣,他們在地中海邊沿開墾出一片土地,建立起城市。羅馬人征服了當地土著,占據了義大利半島,以此為力量向外擴張,先後征服西西里亞島上的希臘殖民城市,北非迦太基的商業城市,最後逐漸掃平地中海沿岸大大小小的部落或城邦,建立了以地中海為內湖的強大帝國。隨著土地的開發,冶金業的發展,鋼農具取代鐵農具,凍土或山地硬土也得到開發。昔日荒涼的歐洲大陸,阿拉伯半島山地、小亞細亞的草原地帶都得到開發,遊牧民族有了獨立建國的經濟力量。羅馬帝國崩潰後,這些民族瓜分羅馬舊疆,建立起自己的文明和帝國。他們就是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法蘭克王國。中國在經歷短暫的分裂後,重新以華北中原之地為中心實現了大一統,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各種水利設施連成一片,青海新疆有的地方仍在使用隋唐時期的水利設施。北方山地地帶也都得到開發,梯田的發展有了萌芽。隋朝修建大運河就是要把北京(涿郡)打造成進軍東北的前哨站。唐朝建立後,首次將蒙古草原和東北納入版圖,西域萬里也收歸版圖,西藏土蕃政權也半唐化。大唐帝國,民族政策寬容,荒涼之地東北得到開發。唐帝國崩潰後,各少數民族也有了獨立建國,對抗中原政權的經濟實力。而遼金蒙古西夏與宋之間的戰爭完全是爭奪正統地位的戰爭。華夏文明的傳統,居中原者帝王,居邊疆者諸侯。雖然他們建立政權,但仍表面上承認宋的宗主權。如果不這樣,那就是脫離華夏,就是否定了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從而喪失民心。匈奴人和突厥人都是來自中亞草原的部落,由於他們不認同華夏,沒有做到這點,不僅遭到本土遊牧部落的抗拒,更是遭到中原王朝的毀滅性打擊,這就是文明中心的力量。他們都是華夏民族,是以前諸侯爭霸的失敗者,被華夏主流文明漢文明所邊緣化。時代的進步,讓他們有了重新崛起的機會。金帝國滅北宋,占據了中原,南宋喪失了宗主權。金帝國卻沒有取得中原的力量完成華夏大一統,因為它沒有改國號,確立正統。蒙古人崛起後,開始也是如此,所以與南宋征戰了半個世紀,還死了一個的大汗,卻沒有消滅南宋,儘管伴隨著火藥的產生它已經征服了世界。直到忽必烈在中原漢族地主的支持下,率領漢軍回草原奪權,血洗蒙古,遷都北京,國號大元,確立正統性。華夏各族精英才甘願為其趨使,百姓歸心,南宋軍隊望風倒戈,最後實現了華夏大一統。

    後來讀著《三國演義》長大的滿族人就深通其中道理,不僅改國號,連族名都改了,這才入主中原,一統華夏。還有,日本也占領過東北華北,卻沒有征服中國,根源也正是未確立正統。如果日本遷都北京,改國號為中華帝國,然後說漢話寫漢字。那麼,大和民族作為華夏各族的統治民族,也不是不可能。當然這只是其中因素之一,根本還是看時代的進步。隨著土地的開發冶金行業的發展,火藥產生讓人類開始使用熱兵器作戰。而火藥的使用也推動了採礦業產量的增加,也就降低了土地開發和維護的成本,人類社會又前進了一步。鐵騎加大炮讓遊牧民族東征西討,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冶煉業的發展鋼製品的出現使得鐵製品開始普及,這促使了馬鐙馬蹄鐵的發明,不然是沒有多餘的鐵武裝馬匹的。從這時候起,遊牧民族不僅有了征戰天下的經濟基礎,更有了戰馬產地這樣的戰略資源。阿拉伯民族、法蘭克民族都是遊牧民族,而身有鮮卑人血統又據有戰馬產地的唐人也算是半個遊牧民族。

    為此,在大陸擴張時代的中後期就是他們的天下。這時候,中國有了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統,印度莫臥爾王朝也統一了印度南部地區,土耳其人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奧斯曼帝國,西歐各族也著手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俄羅斯人也開始在東歐大草原上馳騁。大炮讓割據的城池不再堅固,戰馬則連通著龐大的帝國。蒙古人西征如果沒有漢族人的炮兵,是無法短時間拔除一座座城池的。三天滅一國的奇蹟也只能發生在西征的時候,在火藥的發源地是無法做到的。在中國,只有正統的力量才能一統華夏。這裡要著重說明一下文明中心的力量。

    一個完整富饒龐大的地理生產環境往往能成為一個文明中心,占據了文明中心,才有控制其它地區的力量。而文明中心的地理生產環境又能完美地銜接在一起,才能保證文明中心的固定不轉移。中國華北就是兼備了遷徙性、河流性、大陸性於一身的地理生產環境,它有著追隨時代發展的力量,它就是正統的根源。這就是華夏文明延續至今的根本原因。中國的每一次分裂都是以華北平原為中心的重新統一。在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就是占據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這兩大區域中心對抗占據華北的曹魏。然而,它們都沒有華北的地理生產環境大。儘管諸葛亮多智近妖,還是沒有重振漢室,難逃被曹魏所滅的命運。經過三國動亂,西晉為了充實人口,迫使漢化很深的少數民族內遷。所謂五胡亂華,就是各族百姓不堪西晉的殘暴統治而發動的農民起義運動。這不是外敵入侵,這些民族不都是消亡在民族融合的大環境下嗎?隨著時代進步,東北得到開發,但並沒有威脅到華北文明中心的地位。東北主體民族都是從華北來的,而且華北攜控制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這兩個區域中心的力量,這是東北攜控制蒙古草原的力量所不能比的。東北開發也沒有華北充分,只能作為一個區域中心,這就不存在文明中心的轉移問題了。因為這個中心幾乎直追華北,所以元明清三個大一統王朝都定都北京。定都北京就是要連通華北和東北,控制了這兩地就是控制了全國。

    再看看西方,有沒有這樣的地理生產環境呀?沒有。在河流定居時代,文明中心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在大陸擴張時代鐵器階段,文明中心在伊朗高原、希臘半島、義大利半島。在鋼器階段,文明中心又轉到了阿拉伯半島、小亞西亞、西歐。在火藥階段,文明中心又在西歐和土耳其。這些文明中心的地理生產環境,大小都相當,也不夠完整,又沒有銜接,更談不上多富饒。為此,文明中心才隨著時代進步而轉移。文明中心轉移,但民族和國家卻無法轉移,最後他們都被新崛起的文明中心占據者所滅或同化。那些強盛一時的古老文明就是這樣消亡的。羅馬帝國後來分成東西兩部分,就是因為一個中心無法制衡全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想恢復原有版圖卻沒有成功。阿拉伯帝國以及土耳其帝國也想重建一個以地中海為內湖的大帝國,但最後都失敗了。這都是因為他們所占據的文明中心並不強於對手的文明中心,無法給他們帶來那麼強大的力量。羅馬帝國之所以還是奴隸制,實在是地理生產環境並不富饒,給奴隸的不可能太多。西歐的農奴制也是如此。馬克思研究西歐歷史時可沒有考慮到各文明地理生產環境的貧富差距。歐洲諸國林立,就是各國占據的文明中心實力相當,沒有一個強大的文明中心可以一統歐洲。拿破崙皇帝曾一心要建立歐羅巴合眾國,結果眾叛親離,客死聖赫勒那島。在海洋殖民時代,歐洲各國雖然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偶爾有強弱的對比,但根本實力還是差不多的,這導致了歐洲長期的戰亂,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就在這裡。從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西歐各國戰火紛飛,爭奪的無疑就是土地。

    在渴望土地的驅使下,人們站在教皇的旗幟下發動了對東方長達幾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運動。他們拼湊的力量相比東方的大帝國來說,實在大弱了。雖然失敗了,但是卻得到了從中國傳來的四大發明。這時,他們建立民族國家,開始向海洋殖民時代邁進。人類在開土地開礦興修水利等土木工程作業時,逐漸了解到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具備了對自然物進行加工的能力,這種能力從開始的手工業發展到後來的機械化工業,人類由此步入海洋殖民時代。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是建設各類加工工廠,通過連通世界的大海把海外廉價的自然資源運回進行加工變成商品在賣出去。這個時代的地理生產環境就是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銷售市場。擁有這種地理生產環境的國家註定要成為超級大國。美國疆土在印地安人手裡時,連文明都沒有,所以無法開創工業文明。為什麼一直領先世界又具備這樣優越的地理生產環境的中國卻沒有走向海洋殖民道路並開創工業文明呢?原因在於中國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太富饒,農業規模太大了,而且還能再擴大,這收入可不是手工業作坊的收入能比的。這裡說的不是國家的商稅收入,而是指勞動價值和收入的穩定性。在明朝末年,也有一群完全靠手藝吃飯的工人和建手工作坊的商人。但是做工的人收入不穩定,如何沒有工作,那就是挨餓。而商人那就更不穩定,經商要擔風險,哪有坐收地租來得簡單和穩定,更重要的是同樣的資金投入,置地的回報率不會低於建手工作坊。如果說開發殖民地,那遠沒有在本土置地收入高,還真沒有比中國更好的土地,至少初期投入是個大數字,不是過不下去,不會去做。其它大帝國的地理生產環境雖然不如中國,但是一個龐大的帝國要建立起來,經濟基礎就擺在那裡,而地理生產環境就是基礎的基礎。原因都是一樣的。這時候,能夠開創工業文明的還有日本,日本發動了海洋殖民運動,經濟趨勢也和西歐差不多,但是都被中國用強大的武力鎮壓了下去。無論是日本還是西歐,海洋殖民的目的都是為了擴大領土,而不是爭奪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從東方獨立出來的西方國家。他們領土面積小又貧瘠,借著貿易之名開疆拓土,掠奪了大量的黃金白銀。中國地大物博,明朝對外交往就是貿易而不是殖民占領,所以西班牙人掠奪來的白銀都流入了中國。殖民地的開發,基礎設施的建設刺激了手工業的發展。

    西歐有錢人要賺更多的錢,有兩個選擇。一是去開發殖民地,在殖民地蓄奴開礦或是種植。二是在本土開工廠,絕對比守著兩畝薄田收地租強。西歐的普通人也有兩個選擇,一是給公司做僱傭兵或是勞工,去開發殖民地。二是進入本土工廠做工,收入很少,但比種田強。正是由於殖民地的開發,大量土木工程設施的建設,西歐人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大量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經驗,自然科學為此興起。這促進了機器加工工廠的發展,歐洲人正是這樣開創工業文明的。這就是地理生產環境的貧富所帶來的結果。當然,如果四大發明如果沒有傳入歐洲,他們也是不可能去開創工業文明的。他們沒法航海,又打不過東邊的大帝國。沒有土地開發,冶金業也得不到發展,土木工程也修不了,那就是一片死氣沉沉,發展緩慢。沒有冶金業的發展,能不能自主的發明火藥都是問題。所以說,地理生產環境是人類賴於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工業文明是借者歐洲人海洋殖民的腳步覆蓋世界的,整個非西方世界都成了歐洲人的殖民地,只有中國和保存了下來。本來還有個日本,可是在二戰後成了美國的軍事意義上的殖民地。

    中國是華夏文明也是東方文明的最後一塊陣地,我們被打敗過被半殖民化過,但是我們沒有喪失獨立自主,更沒有喪失我們的語言文字。看看世界,美洲不再是印地安人的,澳洲的本土居民已經一個不剩,非洲人不是說英語就是說法語,土耳其連文字都改了。西方人聲稱他們給世界帶來了文明,可是對於那些消亡的民族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文明的也只是西方人自己。當工業文明覆蓋世界,多數國家完成工業化,歐洲的先發優勢將喪失。資源豐富和市場廣闊的國家,或者說那些人口眾多領土遼闊的國家將取代歐洲各國成為世界新的主角。這些國家有美國、中國、印度、墨西哥、巴西、俄羅斯。俄羅斯本是傳統的軍事強國,蘇聯解體後掉落為二流國家。蘇聯解體,不是經濟原因。中國因為歷史原因總算窮吧!一窮二白的中國沒有分崩離析。

    如果不是蘇聯美國搞大國沙文主義,蒙古台灣也不會是這個樣子。隨著中國崛起,蒙古一定會回歸祖國的懷抱。得東北而控蒙古,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蘇聯解體在於沒有一個絕對強大的文明中心,農業依賴烏克蘭,工業依賴俄羅斯,許多加盟共和國則成了殖民地性質的地區,誰都覺得被連累了。蘇聯解體對中國來說,絕對是好事。一個超級大國對中國的威脅太大了,直到今天他仍然占據著中國原有的國土,無論時間怎麼久遠,中國人都不會忘記。中國崛起,首先要面對的是收復故土,實現國家統一。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只是國家的強大,而是華夏文明的復興,是華夏大一統的盛世。現在,華夏文明被西方文明所覆蓋,只能爭取自主地向太空補充時代邁進,才能開創新的文明並覆蓋世界。中國和美國是天生的對手,因為華北平原和中央大平原都是絕對的文明中心。中國要與美國對抗,必須要收復蒙古,解決俄羅斯的威脅。歷史上就有蘇聯屯兵蒙古邊境,威脅北京的先例。一馬平川的蒙古草原正是機械化兵團理想的作戰之地。一個衝鋒,北京就可能被拿下,東北也就保不住了。因為美國的威脅,中國又不能與俄羅斯動刀兵,不然將是兩面作戰。這就是中國崛起的矛盾。

    太空補充時代是人類仍未達到的時代。下面的內容均為推理及預言。對自然物的加工改造推動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同時也積累了自然物變化規律的大量經驗。自然物都是由某幾種元素構成的,生命科學的興起,人類也就具備了創造自然物的能力。這種創造能力從開始的基因移植創造新的物種,發展到元素築造,用簡單的元素隨意構造新的物種。機器製造發展到今天,人類已經可以藉助火箭、機器人等機器前往太空。這是地理生產環境擴大,新的時代來臨的前奏。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刺激了生命科學進一步發展,給人類這種自然物進行記憶儲存,拉開了太空補充時代的大幕。記憶儲存,就是無需通過學習,只通過記憶儲存即可掌握現有的科學技術。從而進行新的科學技術研究,也就是科研行業成為社會基礎性行業,其它的事情全部交給智能機器人處理。記憶儲存進一步發展就是智商加注,人類的智商將無限上加,直到身體無法承受,發展到直接對人類進行物種進化。人類在進化中退出歷史舞台,沒有一個物種可以長久存在,這是進化的時代。有人預言機器人將取代人類,這是不可能的,進化才符合自然的意志。這樣的時代給世界帶來的變化,遠勝工業文明。所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生命哲學將全部顛覆。

    中國要開創知識文明,可能要面對地理生產環境的三個考驗。一,地理生產環境是人類賴於生存的基礎,中國會不會為了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與美國發生爭霸戰爭?西歐就是在十字軍東征失敗後,才不甘地去面對大西洋。就中國現狀而言,這是兩兩之數。二,地理生產環境的性質就是國家的性質,中國會不會在開發太空得到實力後,發動世界性的統一戰爭?西班牙在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黃金白銀後,國力大漲,不僅吞併了葡萄牙,還對其它歐洲鄰國發動了長期的王朝戰爭。最後消耗了國力,淪落為二流國家。被英國搶去了工業文明的開創權。中國能實現國家統一即可,統一世界還不到時候。這也是五五對開的。三,在新的時代到來,整個世界都在以舊換新時,中國能否在政權更跌、經濟崩潰重建、文化思想怪異等等動盪中堅持下來?這是對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的終極考驗。



  
相關:    不滅武尊  雷武  網遊之劍刃舞者  百鍊飛升錄  修真門派掌門人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添加書籤
搜"重生之熙寧大帝"
360搜"重生之熙寧大帝"
語言選擇